
曾翠珊《無舞之間》
17.9-1.10.2022
自由空間細盒
導演的話
「11」——兩個個體總在一起,同時也永遠分離。
「11」的精神從天寶和阿福之間的愛,延伸轉化至不同形式,不只是一部短片《一 一》,或一部虛擬實境(VR)作品《無舞之間》,它更是不同個體與天寶繼續對話的一段段「愛情」。愛已超越個體及生死。
11的創作旅程是學習愛丶學習做人丶學習科技應用,以及最重要的——學習無我無形。 一切緣起自天寶和阿福二人的愛情。疫情反覆重臨,隔離式生活漸成常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似遠亦近,現代科技能否把心靈重新拉近,甚或乎跨越生死界限?
天寶令生活不因「失去」而變得暗淡,反而更加發亮。在沉浸式的敍事旅程中,當我們慣性伴隨的影框不再存在,觀者與故事人物及事件之間的關係變得更靠近。那是人物的過去與現在,同時亦是觀者的當下經驗,聲畫的感官刺激直接影響我們的大腦神經。這是我和團隊第一次嘗試VR 創作,希望大家能好好享受沉浸式愛情的魔力。
這次《無舞之間》於Phygital D中首次以完整的裝置空間展出,觀眾可以一步一步感受一對戀人的生命歷程,不同維度的觀影經驗, 呈現時間和空間不定性的美。
曾翠珊
《無舞之間》
——在虛擬與真實之間,
跳一場跨越生死的舞
——與導演曾翠珊及編舞黃天寶對談
《無舞之間》是一趟「關於時間、空間、愛和回憶的影像旅程」,由導演曾翠珊於2019年的舞蹈影像《一 一》開始,記錄編舞家黃天寶與郭亞福一段橫跨二十年的感情,至郭亞福不敵病魔離世,經歷沉澱,再以《無舞之間》虛擬實景(VR)影像,延續這支跨越生死界線的雙人舞。
VR作為敘事載體,與傳統影像最大分別是其「無框」(frameless)的空間特質,對分別以影像及編舞去敘事的曾翠珊及黃天寶來說,是相對新鮮的經驗。曾翠珊過往近二十年,一直在傳統的「影框」(frame)裡進行創作,以鏡頭剪接作敘事,捕捉時間、人物及光影變化,認為VR 的無框特性,與舞蹈動作的詩意,一脈相承。「VR 是很抒情的形式,它讓觀者進入一個特定的世界,如像一個小劇場,觀者與當中出現的人物之間會建立一種很特別的親密性, 我非常為之着迷。」
黃天寶在編舞之時,亦因為媒介由實體舞台轉化為無形的VR 世界,為他打開不少想像空間。「編舞的時候需要抱持很多模擬的假設,想像很多肉眼看不到的元素。」除了舞蹈動作,連同《一 一》的影像及旁白,黃天寶為《無舞之間》創作時,透過電話錄音去記錄並觀照自身處境及心理狀況,以最原始的方式去接觸實在的情感。「失去所愛的時候,很多人都提醒我得放手,後來得朋友提醒,我並不需要放手,而是要在心房讓出一個空間,去感受那個不存在的存在。作品是一種超脫生死以外去繼續愛一個人的設想,我們把空間留給觀者,去進行一節完整的心靈治療。」
VR 作為創作媒介及載體,展現出獨得的曖昧性,亦即作品名稱中的「之間」性(in-betweenness),曾翠珊視之為一種界乎接觸到與觸不到 (touchable / untouchable)、虛擬與真實之間的感官體驗。傳統的觀影經驗,不論是身在只得螢幕閃動着影像的電影院,或是手上的一台電話屏幕,觀眾觀看的方式和角度,都被各種鏡頭及剪接技術操控及限制;相反,VR是一種沉浸式的敘事結構,觀者在戴上裝置之後,脫離慣常觀影的視覺邏輯,創作團隊以聲音及影像引領觀者了解空間裡的世界。作品的主角是黃天寶和郭亞福二人,觀者到底該從旁觀者的角度去了解二人,還是把自己置身於他們的共舞之間,這個立足點的變化,為曾翠珊對影像創作帶來全新思考。
生死是《無舞之間》的重要課題,曾翠珊及其創作團隊選擇以VR 技術去呈現人文關懷,二人重遇那場舞蹈的「像真度」與當中傳達出的愛是作品的關鍵。曾翠珊放棄了「仿真度」相對較高但形體動作較為生硬的3D scanning 技術,選用了2.5D的Depthkit 動態立體影像拍攝,與其追求立體像真,「捕捉他們細微的狀態、動作,以及當中記載着的情感更為重要」。
在正式拍攝之前,創作團隊為黃天寶特別製作了一段VR 片段,讓他戴上裝置即可與故人重聚。「我們選了一些回憶片段,加上亞福當年為《一 一》錄下的旁白,透過耳機,讓回憶穿越感官,只得天寶才能切身感受。」黃天寶坦然,片段的能量非常大,讓他抑壓的情緒一次過抒發,也讓他感受到,「VR好像現代的靈媒,把亞福的靈魂妥善封存,與我們相聚聊天。」
曾翠珊相信,《無舞之間》藉由VR 科技,以影像創作把二人的部分情感分了給陌生的觀者,是一場人與藝術及科技之間的對話。作品的一切都很輕巧,沒有轟動的影像,「希望觀眾從中感受到他們之間的愛,或是人與世界之間的連結。」如黃天寶所言,「相愛的形式千百萬種,如果可以延續至他人,世界將更美好。」
關於創作團隊

曾翠珊
導演
2012年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新晉導演獎得主。出道作品《戀人路上》(2008)榮獲2008年第八屆南方影展最佳劇情片。第二部作品《大藍湖》得到第三屆金考拉國際華語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評委會特別獎。其他作品還有紀錄片《河上變村》,以及劇情片《香氣》和《非分熟女》。

郭亞福(左)、
黃天寶(右)
郭亞福(左)、黃天寶(右)
黃天寶、郭亞福
VR影像演出
黃天寶於1974年生於馬來西亞沙巴,1998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畢業後加入城市當代舞蹈團任專業舞者至2000年。他於2000至2002年擔任新加坡The Arts Fission Company排練總監及舞蹈員。
黃天寶跟伴侶郭亞福創立當代藝術品牌Ah Hock & Peng Yu,製作二人合作編舞的作品。2016年春天,二人跟另外兩位新加坡藝術家——跨界藝術家Nirmala Seshadri和大提琴家陳國平,創立了一個名為L3–Lalu Lalang Lab的實驗室。

范可琪
監製
策展人、監製、藝術行政及教育工作者,涉獵範疇橫跨電影、媒體藝術、數碼藝術、文化與科技。她自2015年起任職香港藝術中心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總監,於ifva主理年度比賽及一系列延伸節目,每年策劃及統籌超過50場電影放映、媒體藝術展覽、戶外節目及教育活動。

鄺珮詩
監製
生於香港,為推動、策劃、監製電影及跨界藝術創作不遺餘力,現職香港藝術中心節目總監,致力培育及推廣藝術新力量。她是現時活躍的獨立電影監製,於2006年起與香港及中國內地不同新生代影人合作,監製作品包括入圍第70屆柏林影展的《叔叔》。

林志輝
創意工程師
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於程式生成圖象、互動科技以及社會創新方面豐有經驗, 亦是藝術團體「打氣小隊」成員之一。

陳子雯
美術指導 - 虛擬實境製作
於美國馬里蘭藝術學院修畢藝術學士、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獲視覺藝術文憑、香港中文大學修畢藝術碩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兼職講師,任教3D Forming基礎課程。

鄭慧瑩
美術指導 - 項目展演
從事美術指導、設計及創意項目製作超過20年,曾與不同本地及海外藝術家、跨媒體創作團體合作,參與製作項目逾百,包括舞台、裝置、展覽、電影、廣告、 演唱會、主題公園、音樂節等。

陳振邦
聲音設計與混音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電視電影學院,主修音響,於香港中文大學修畢跨文化研究文學碩士,2016年起於香港演藝學院全職教授聲音設計。他亦擁有 AVID Pro Tools 310I Expert Level ICON Mixer 及 AVID Pro Tools 101, 201 and 210P Certified Operator 等專業資格。

Eunice Martins
作曲及聲音設計
鋼琴家、作曲家,創作橫跨古典及現代音樂,專攻電影音樂,為默片表演及作曲,亦為實驗電影、錄像藝術、劇情片及紀錄片等創作配樂。
製作團隊
《無舞之間》— 裝置
- 導演
- 曾翠珊
- 監製
- 范可琪
- 鄺珮詩
- 主演
- 黃天寶
- 郭亞福
- 創意工程師
- 林志輝
- 美術指導
- 鄭慧瑩
- 技術指導
- 一輝
- 燈光設計
- 陳曉彤
- 投影支援
- 賴嘉琪
- 助理場景設計
- 蔡巧盈
- 鄧藹琳
- 影片剪接
- 梁虹易
- 平面設計
- DESIGN OUTHERE
- 製作統籌
- 劉麗琪
《無舞之間》(2022) — VR影像
- 導演及編劇
- 曾翠珊
- 監製
- 范可琪
- 鄺珮詩
- 聯合監製
- 司徒捷
- 羅麗莎
- 編舞
- 黃天寶
- 演出
- 黃天寶
- 郭亞福
- 副導演
- 徐希晴
- 謝天澤
- 製作統籌
- 劉麗琪
- 陳芷琪
- 翻譯
- 鍾德勝
- 後期助理
- 陳朢泓
- 查慧敏
- 余栢軒
- 製作助理
- Janice Hui
- 梁虹易
- 創意工程師
- 林志輝
- 平面設計
- DESIGN OUTHERE
- 視覺特效師
- 孔慶偉
- 立體影像設計師
- Tsang Chi-kiu Jerry
- 美術指導
- 陳子雯
- 美術助理
- 劉雪瑩
- 王桂玲
- 黎安琦
- 聲音設計與混音
- 陳振邦
- 配樂
- Eunice Martins
- 旁白錄音師
- 陳振邦
- MJ Tan
- 聲音助理
- 彭皓鈴
- 葉明心
- 攝影統籌
- 朱均偉
- 攝影及燈光
- 廖尚賢
- 李健恒
- 霍希婷
- 攝影及燈光助理
- 鍾曜羲
- 陳德櫳
- 黃兆樂
- 特別鳴謝
- Mary Stephen, Max Sacker, Ioulia Isserlis, Mao Lee-tzu, Steye Hallema, Alvin Low, Anna Chan, Eddie Chan, Lee Hin-sun, Glen Goei, Tommy Tan, Gavin Yap, Chan Chi-kit, Haze Tsui, Poon Chun-ho, Elysa Wendi, Kwai Bun, Terry Lam, See Wee-aw, Agnes Lin, Noitom, Saverio Trapasso, Connie Lam
- 項目發展支持
- 製作
- 河上風光有限公司
- 共同製作
- 香港藝術中心ifva
- 合作夥伴
- 香港演藝學院
- 電視電影學院
- 影視製作及研究中心
- 文化夥伴
- 香港逸東酒店
- 支持
- 香港藝術發展局
《一 一》(2019)
- 共同委約
- 西九文化區
- 城市當代舞蹈團
- Cinemovement
- 製作
- 河上風光有限公司
- 聯合監製
- 葉奕蕾
- 蔡紹勇
- 黃國威
- 西九文化區
- 舞蹈藝術家
- 郭亞福
- 黃天寶
- 導演
- 曾翠珊
- 攝影師
- 張浩德
- 第一助理攝影
- 陳濤
- 第二攝影師
- 呂俊傑
- 剪接
- 梁虹易
- 曾翠珊
- 配樂及聲音設計
- Eunice Martins
- 美術指導
- 蕭美芝
- 美術助理
- 陳惠沛
- 鄭美姍
- 製作助理
- 林㬢沅
- 演出素材提供
- 阿福與朋友
- 數碼後期製作
- PICA PICA
- 後期製作監製
- 許志堅
- 後期製作經理
- 馬卓爾
- 調色師
- Grace Lee
- 混音錄音室
- 後會有期聲音工作室
- 對白剪接及混音
- 陳智豐
- 場地支援
- KongsiKL(馬來西亞)
- 魏銘耀(馬來西亞)
- Tommy Tan(新加坡)
- 字幕翻譯
- 陳家雋
- 特別鳴謝
- 所有關愛亞福的家人及朋友、余詠恩、陳頌瑛、魏銘耀、Colin Goei、Tommy Tan、劉健鴻、Usen Leong、新紀元大學學院戲劇與影像系
關於香港藝術中心及ifva
自1977年成立以來,香港藝術中心一直透過舉辦不同形式的藝術活動及藝術教育,在積極培育藝術家的同時,努力將藝術引進大眾的生活。
藝術中心相信藝術能夠改變生命。在過往四十多年來,中心透過不同形式的藝術活動包括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影像與數位藝術、動漫、公共藝術、藝術教育、講座論壇、藝術節及社區藝術項目等等,把創意藝術與大眾生活聯繫起來。
香港藝術中心旗下的「香港藝術學院」於2000年成立。透過學院專業的學歷頒授課程培育藝壇新血,而短期課程及其他外展活動的舉辦,更成為藝術融入社區的重要橋樑。
香港藝術中心積極將藝術引進生活,讓大眾不單單可以作為藝術節目的觀眾、更可以成為藝術家、甚或藝術贊助者,讓生活與藝術緊扣。
2023年,香港藝術中心將踏入四十五周年,讓我們一同擁抱「藝術就是熱誠.藝術就是生活.藝術就是普及」的信念,努力前行。
ifva於 1995 年由香港藝術中心創辦,為香港及亞洲的獨立影像創作人提供一個凝聚、分享和推廣的平台,多年來奠定了亞洲影像力量先鋒的地位。
年度項目包括以專業性見稱的 ifva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及每年三月舉行的 ifva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ifva 亦舉辦一系列延伸節目,包括從學術角度出發的「CINEMA 2.0」 媒體藝術展覽、捍衛多元文化的「影像無國界」、旨在普及影像藝術的「ifva Everywhere 影像嘉年華」,以及推廣影像教育的社區及學校巡迴放映等,涵蓋藝術以至普及層面,致力承傳影像文化及獨立創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