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揚《DOKU 二元世界》
7-9.10.2022
自由空間細盒
藝術家的話
一開始做motion capture演出只是出於好玩而已。很多時候我都在虛擬世界遊走,所以才會花那麼多精力開發演出游戲裡的一切。我也非常喜歡音樂舞蹈等元素,很自然的就想把這些喜好都糅合在一起。
我和MetaObjects(元物)從幾年前就合作開發motion capture的演出系統,每一次演出我們都會作出新的探索,比如角色的變化、特效、場景,以及舞者如何在現實中控制角色,以達至可以和虛擬場景互涉。這次兩地實時數據連線交互演出,是我們過去沒有嘗試過的,在全球疫情籠罩下,實際空間移動比較艱難,這個演出就更有特殊意義,因此非常期待。
《DOKU》是2019年底開始創作的新系列,我用了3D scanning重建技術,完整掃描了超過50個表情,可說是百分百真實還原了自己的臉部,然後將這張臉放在一個沒有性別的角色上,以自己的審美觀打造了一個完美的角色,在現實生活中是無法實現的。我稱DOKU為我的數碼轉生,就像東方宗教經常出現的,帶有本我阿賴耶識流轉在不同世界中的各個「我」,都是自己,但又不是自己。DOKU代表着非二元對立的存在,是一個以東方文化為起點的虛擬角色。
這次的數據交互演出有一個新角色「二元神」誕生,是特別為這次演出以及九月於倫敦舉辦的個展當中的一個錄像作品而設計,角色擁有DOKU以往的天國與地獄設定特徵。天國與地獄,代表黑白、陰陽、善惡之類的二元對立關係,所以作品稱為《DOKU二元世界》。
我邀請了李鑫(liiii)一同製作音樂,他在年初和我合作製作電影《DOKU The Self》(2022)的配樂,作品於本年威尼斯雙年展參展。悉尼的舞者由製作人Mathew Spisbah邀請,香港舞者則由自由空間團隊推薦,雙方都是首次合作,我都非常期待。每次演出接觸到不同的舞者,他們給作品帶來很多有趣的呈現,我們不要求舞者做什麼,而是讓舞者呈現自己的本質。跟不同的藝術家合作,各司其職,就是最好的合作模式。
陸揚
界限打破:
一場於兩城同步的現場動態捕捉表演
與陸揚《DOKU 二元世界》擔任製作與發展(香港)的MetaObjects元物(Andrew Crowe及Ashley Lee Wong)對談
陸揚的《DOKU二元世界》是一場由分別身處香港自由空間和悉尼歌劇院的舞者實時合作的視聽表演,他們於一個共享的虛擬環境中,通過特製虛擬化身的軀體進行互動。
香港數碼製作工作室MetaObjects元物為《DOKU二元世界》支援香港演出的製作和發展。自2018年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的《電磁腦神教—腦制御士》開始,MetaObjects元物與陸揚的合作不曾間斷。陸揚對動態捕捉的使用,探索神經學、腦神經控制和虛擬轉世的想法,成了陸揚其後作品的重要主題。
數碼科技在陸揚的作品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MetaObjects元物認為,數碼場域是《DOKU二元世界》演出中最重要的部分,因為作品「不僅是在現場表演中添加數碼元素,而是表演本身就是建基於虛擬環境。」
DOKU這個虛擬身份,是一個複雜的存在。每一個身份都是陸揚透過面容捕捉技術的超像真重現。陸揚視這些身份為其數碼轉世,以一種在「現實」世界中永遠不會存在的「自我」。它們沒有性別,分別代表佛教輪迴領域中二元對立的六大元素,是次演出的創作意念正正是試圖挑戰傳統的二元想法。「到最後,不論是天堂還是地獄身份,在色彩、舞蹈風格或其他元素分別融合了兩者不同的美學特徵,而最終將會合二為一。」
陸揚的許多作品都是關於以外在手段控制身體,DOKU系列把命題進一步推進,以數碼場域代表來世。MetaObjects元物藝術總監Ashley Wong解釋,「互聯網或虛擬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可以一次又一次轉世的空間,而人類得以重塑自我。」陸揚把虛擬世界視為一個轉世場域,讓人能「體驗佛學修行中,循環往復地經歷人生的學習和苦難。」
虛擬化身的動作由舞者實時控制,其虛擬性讓它/他們同時存在於兩個空間(香港和悉尼)。在這個連線直播演出,動態捕捉系統紀錄舞者的動態數據,同時在香港和澳洲兩地串流,使角色虛擬地進行交流。MetaObjects元物解釋道,「每一個場地都有一個實體的舞者,觀眾看到本地舞者的虛擬化身和另一個場地的舞者,在虛擬空間中互動。」
舞者的身體,以及在虛擬空間中的化身如何模擬動作,不僅打破分別位於地球兩端的場地之間的物理界限,同時亦打破了「真實」和「虛擬」環境的界限。MetaObjects元物和陸揚曾經多次合作,涉及的科技在概念和技術層面上都在逐步進化。
MetaObjects元物與陸揚合力以遊戲引擎建構出一場3D演出程式。「我們把陸揚創作的角色、環境和所有紋理圖像的3D模型檔案,轉換為可以在遊戲引擎中使用的格式,然後使用遊戲引擎為現場舞者建構出虛擬3D環境。」一名VJ(影像騎師)分別在香港和悉尼使用Xbox手掣操控所有視覺效果及鏡頭動作,觀眾會在現場感受到,各種視覺效果會隨着音樂以相同節奏跳躍流動。
現今科技通常令人聯想到實用、實際,但從其英文「technology」追溯到其希臘文的起源「techne」一字,當中也包含了美學元素。「所有科技都具有一定的美學性,無論在其運作方式和外觀亦如是。我們必須銘記生活中的美學根源,而科技一直是人類社會和文明的一部分。」MetaObjects元物認為陸揚的作品「試圖從佛學概念中引發思考,結合中國傳統美學,配合神經學及動態捕捉等現代科學及科技。」
創作團隊
- 藝術家
- 陸揚
- 音樂/作曲
- liiii
- 製作及發展(悉尼)
- Exhibitionist
- 製作及發展(香港)
- MetaObjects 元物
- 3D地獄環境設計
- Extreme John
香港現場演出
- 製作人
- 黄詠欣博士
- 技術統籌
- Andrew Crowe
- 技術助理及視聽技術人員
- 羅潤庭
- 編舞及舞蹈演出
- 梁儉豐
悉尼現場演出
- 製作人
- Mathew Spisbah
- 動態捕捉及視聽技術人員
- Sam McGilp博士
- 編舞
- Harrison Hall
- 舞蹈演出
- Taiga Kita-Leong
關於創作團隊

陸揚
藝術家
上海藝術家陸揚的作品包括影像、裝置、動畫、表演、動態捕捉作品和遊戲。畢業於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獲頒新媒體藝術系碩士學位。其作品參考中醫學、神經科學、流行文化和宗教,探討存在的議題。陸揚曾於世界各地博物館舉辦個人作品展,包括丹麥ARoS Aarhus博物館(2021)、東京Spiral(2018)、北京木木美術館(2017)等。陸揚於2015年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展覽,亦為2019年「寶馬藝術之旅」得獎者。

liiii
音樂/作曲
本名李鑫,是一位上海音樂家、結他手和聲音藝術家,曾參與多個搖滾和電子音樂樂隊,包括Triple Smash、蘑菇團、Naughty Volunteer、SROT,並隨團於中國內地和世界不同地方表演。於2012年創立Pluto Music Studio,製作上海獨立音樂專轉《indie top1》,並為中外藝術展、時裝周和品牌製作配樂及藝術項目,包括布達佩斯中國藝術周、德國漢堡中德藝術周、上海法國文化周、上海國際藝術展、上海時裝周等。2017年開始以liiii之名開展獨立音樂及藝術計劃。

梁儉豐
編舞及舞蹈演出(香港)
香港獨立編舞及舞者,藝團Common Ground創團團長。他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中國舞,後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修畢碩士,主修當代舞表演。曾與多位本地和海外編舞家合作及巡演,並與不同界別藝術家合作演出。
透過融合中西的舞蹈語彙、訓練及經驗,發展出獨特的風格,擅長即興舞蹈和多元化的肢體語言,作品重視身體語言的表達和跨媒介實驗,探索觀眾和表演之間的關係,以及表演的無限可能性。近作包括跨界競技劇場《戰鬥圖騰》(2020),及展覽式劇場《身體印記II:眾觀》等。

Harrison Hall
編舞(悉尼)
Harrison Hall常在體驗式藝術環境中創作當代表演和舞蹈。最近他榮獲澳洲當代舞團Chunky Move和Tanja Liedtke基金會邀請,成為Solitude 1計劃的駐場編舞。他於2021年年底與Luca Dante合作在墨爾本的MARS Gallery和布里斯本的Metro Arts創作了多媒體舞蹈裝置《Maelstrom》。他亦透過Chunky Move與Sam Mcgilp博士一起發表結合舞蹈、影像、數碼動畫和藝術家對話的媒體藝術品,當中包含與台灣新媒體藝術團體「涅所開發」,以及中國數碼藝術家陸揚的對話。
Hall的作品於2020年入選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亞當計劃,並參與今年BLEED數位現場雙年展的節目編排,與該網絡保持聯繫。他亦和Yumi Umuimare、Theatre Group GUMBO(日本)、The Australian Ballet、La Fura dels Baus(西班牙)等國際藝術家和團體開展合作。

Taiga Kita-Leong
舞蹈演出(悉尼)
跨界舞蹈藝術家,澳洲悉尼出生和成長,四歲起於不同舞蹈學校接受訓練,曾與Cass Mortimer Eipper、Gabrielle Nankivell、Rafael Bonachela和蘇希莉等編舞家合作。
2021年畢業後,他與Ohad Naharin合作,與悉尼舞蹈團於2022年悉尼藝術節上表演著名作品《十舞》。他曾與Miranda Wheen於澳洲南威爾士州巡迴演出,與Dance Makers Collective表演作品《The Rivoli》。他亦擔任動作導演、藝術指導和動作替身,參與電視及電影工作,並曾參與不少音樂影片的製作,包括Golden Features《Touch》、Mo’ju《Swan Song》、Korky Buchek《Holdin’ On》,以及Joji Malani《Honest》。
關於合作單位
關於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是澳洲首屈一指的文化機構和旅遊熱點,也是著名的社區活動場所。作為人類的創意傑作和世界級的表演藝術中心,悉尼歌劇院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悉尼歌劇院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表演藝術中心之一,每年在其六個劇院和前院上演約二千場演出。
關於 MetaObjects 元物
MetaObjects元物是一家植根香港的工作室,致力實現藝術家和文化機構的數碼製作。MetaObjects元物精於虛擬實景(VR)及擴增實景(AR)、3D Printing 、動作捕捉、視聽製作和網絡開發,旨在鼓勵分享新數碼知識。通過與伙伴的緊密協作,MetaObjects元物協助建立對先進科技的深入理解,實現複雜創意項目。
MetaObjects元物曾與多位藝術創作者合作,包括陸揚、楊嘉輝、莊偉、黃潔宜、張逸斌、卡娜、Clon x NWRMTC、Rachel Monosov 等;以及M+ 西九文化區、大館文物及藝術中心、香港設計中心、香港亞洲協會等文化機構。
MetaObjects元物由技術總監 Andrew Crowe 和藝術總監 Ashley Lee Wong 共同創立。
關於Exhibitionist
Exhibitionist ,澳洲專業跨界數碼藝術工作者團隊,旨在創造新的模型和格式,協助藝術界走向數碼化,並探索為藝術作品的實體及線上協作、創作和傳播創建另類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