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洛《朵室》

陳偉洛《朵室》

10.9-9.10.2022
自由空間露台

編舞的話

我們都試過從錄音聽到自己的聲音而感到陌生及彆扭。這次的「演出」是一個由「觀眾」(或許稱為「參與者」更為準確)聆聽自己的聲音的觀賞經歷,參與者的經歷成為表演的內容,再配合創作團隊的視覺效果及即時音效,擴闊想像。我們希望參與者能以演出者的角度參與整個歷程,以及享受當中的自我解讀,從而從另一角度觀察自身看演出的習慣,並找出觀看時想像的原由。

請放心,你會在一個私密的空間完成這場只屬你一人的經歷。

陳偉洛

《朵室》創作分享

文:陳偉洛

這一場舞蹈之旅邀請參與者通過文字、圖像和即興的聲音效果,演繹自身的經歷。

靈感

作品靈感來自那個大部分社交活動被禁止或暫停的時期,當時由表演到公共活動不是被取消就是改成線上形式。作為表演藝術家,我經常思考在這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創作有甚麼迫切性。

疫情期間,人們把實體表演轉為線上演出。雖然我們已習慣使用社交媒體,但在各社交平台上,已經充斥不同流行文化和娛樂,表演藝術在線上社交平台的地位是甚麼?瀏覽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人真的會觀看和關注在線的串流媒體嗎?即使他們在看,精神又是否能夠保持專注?線上表演的藝術家與觀眾之間又有否實際交流?

在這個特定的時間(即人們被迫分離)和空間(即有很多社交距離措施正在執行),雖然我們一直渴望重投社交生活,一個作品是否能讓人們有親密一點的接觸,並引發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真正的交流?

註:作品靈感來自2022年初,香港爆發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當時社會隔離措施收緊,可能與當前情況不相符。

研究階段

在這種情況下,《朵室》這項目的初心,是希望在疫情的限制下,讓人重新聚集,並重回正常溝通渠道。在《朵室》的研究階段,邀請了16 位來自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和學者(「受邀人」)參與研究。

研究在單對單的環境下進行,每位受邀人都在私人工作室與我在線上會面,而不是在自己的家中連線或與我親身見面。這是對社交距離措施和觀眾不尋常的劇場體驗(通過螢幕觀看表演)的回應。我們確實曾經見面,但我們分別身處不同地方。與許多線上表演或交流計劃不同,這構思鼓勵並創造受邀人必須到達指定地方參與的印象和體驗,而不只是待在家中打開電腦。

研究階段邀請並激發受邀人對表演藝術實踐的觀察和想像的論述。討論內容包括他們初次邂逅「舞蹈」的時機,以及他們如何看待「舞蹈」和「藝術」。不出所料,他們的答案不盡相同。但有趣的是,答案都來自他們的個人歷史。有些人通過卡通片、電視節目和流行音樂錄像而認識舞蹈;有些人認為舞蹈就是藝術,但也有些人指出,沒有理念的舞蹈是一種技藝,而藝術是一種承載靈感及/或能引起共鳴的共同經驗。

我的着眼點是受邀人即使積極投入各種藝術形式(不論是曾否接受常規訓練),他們對「舞蹈」和「藝術」的意識和概念,也可能因為他們個人歷史而大相逕庭。

另一方面,由於論述是通過語言作交流,而表演藝術則與身體動作有高度關聯,即使在同一論述中, 它們無可避免地都會根據我們的個人歷史產生出不同的關鍵影像。例如當我們談及卡通人物的經典動作時,如果我們對那個動作的回憶不同,我們腦中閃過的影像可能(有點)不同。聲音會影響我們如何接收信息、如何從個人資料庫中尋回記憶,以及最終影響我們如何想像和理解那些聲音。

轉化為公眾參與

從研究階段的成果來看,「資料庫」是關鍵詞,為將《朵室》發展到向公眾(也可視為參與者)呈現的大眾參與階段提供了不同見解和靈感,文本、影像和即興的聲音效果,觸發參與者從個人的資料庫中,找出對不同動作的想像和詮釋。

在資料收集及研究階段,我們還討論到觀眾其實很少從表演者的角度體驗表演。這個想法引伸出現在這個公眾參與版本,我們設計出觀眾可以親身體驗「表演者」的位置,而無須「四處走動地演出」。

透過把個人經歷、獨特的想像和詮釋投入至演出當中,創造出一個親密的旅程,讓觀眾從表演者的角度體驗「表演」——這將是專屬於每一個觀眾的作品。

感謝以下藝術家和學者參與研究階段:

  • 陳惠立(視覺藝術家)
  • 張嘉怡(舞蹈藝術家)
  • 董言(學者/研究員/劇場構作)
  • 洪俊樂(舞蹈藝術家)
  • 劉曉江(聲音藝術家)
  • 李海燕(學者/藝評人/製作人)
  • 李嘉雯(舞蹈藝術家)
  • 廖月敏(舞蹈藝術家)
  • 陸肇欣(舞蹈藝術家)
  • 馬師雅(舞蹈藝術家)
  • 蟻穎琳(視覺藝術家)
  • 孫禮賢(聲音藝術家)
  • 孫楠(舞蹈藝術家)
  • 黃大徽(舞蹈藝術家)
  • 黃寶娜(舞蹈藝術家)
  • 丘國強(視覺藝術家)

點擊朵室Instagram以了解更多有關《朵室》的研究歷程及緊貼節目最新動態。

創作團隊

關於創作團隊

陳偉洛
攝影:Lee Wai Leung

陳偉洛

概念及編舞

生於香港,身兼創作人及表演者。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其後曾就讀奧地利Salzburg Experimental Academy of Dance(SEAD),並畢業於比利時Performing Arts Research and Training Studios(P.A.R.T.S.)。於P.A.R.T.S.就讀期間,分別獲歐洲聯盟委員會轄下Creative Europe - [DNA] network及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信託基金頒發獎學金。

於2021年發表作品《Click》、《Drink and Dance》及《派對底價》,打開對表演性(performativity)與編排(choreography)的討論,亦於同年發表《{POV [TWINK / COUPLE (ASIAN) / EXPERIMENTAL]}》 及其舞蹈錄像《POV》,展示現場與錄像之不同質感及關連。

於2020年與夥伴成立獨立藝術空間牛吉地,為一個旨在探索如何於香港營運獨立藝術空間及與同業們共享場地資源的藝術企劃。

黃大徽
攝影:Pamela Tsui

黃大徽

參與藝術家及文本創作

新聞系畢業生,曾於出版界工作,後投身當代舞蹈和劇團,既舞且演亦導亦編。2006年起以《B.O.B.*》(2005)、《1+1》(2009)及《Tri_K》(2010)等作品巡演歐亞多個城市。近作包括《春之祭》(2016)、《六種震動》(2019)、《我見》(2019)、《我和你》(2021)及《MMXXII》(2022)。2018年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家年獎(舞蹈)得主。除了舞台作品,亦積極參與創作研究計劃,曾與城市當代舞蹈團、進念二十面體、香港舞蹈聯盟及不加鎖舞踊館等團體合作。

張嘉怡
攝影:Rae Fung

張嘉怡

參與藝術家及文本創作

獨立舞者,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護理系,致力探索自身及表演藝術,參與各種身體訓練、交流、實驗及演出。2019年加入不加鎖舞踊館,成為駐團藝術家,投入「#非關舞蹈」系列創作,以工作坊接觸本地及海外不同年齡層的對象,擴闊公眾對舞蹈的想像。

曾參與演出作品包括「舞蹈新鮮人」系列《純生》、「真演出」系列《塌塌嵌》、新約舞流《界限.街道圖:流動邊界》、「續·舞」系列《無題.弎》、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沒有大象》、不加鎖舞踊館XNamstropsX劉銘鏗之《空想運動會》、「#非關舞蹈祭」本地作品《Kerry & Frieda》等。

孫禮賢

孫禮賢

參與藝術家、聲音設計及文本創作

香港作曲家及跨領域藝術家,深受古典音樂及作曲訓練所啟發,作品多以音樂、聲音、聆聽為出發點,創作範疇包括音樂會作品、配樂、交互編程、錄像文章、聲音藝術、裝置藝術及媒體藝術等,以探討對自身與周遭環境的思索。

近年活躍於劇場創作,2022年於不加鎖舞踊館年度製作《品品》擔任聲音設計,近期跨領域創作《走走》與藝術家鄭雅茵探索聲音、虛擬導航及運動中的身體的層疊關係。

李嘉雯

李嘉雯

參與藝術家

自由身舞者。2014年獲頒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現代舞系藝術(榮譽)學士學位。榮獲第十三屆香港小劇場優秀女演員獎。

吳鐵流
攝影:John Lau

吳鐵流

佈景設計

在香港從事建築設計和教育工作,畢業於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現任香港大學建築系兼職助理教授。曾任職於紐約、巴塞爾、香港等城市的世界知名建築設計公司,現主理其創立的事務所「人人建築」。